当前位置:文秘吧工作总结内容页

法院三农工作总结(通用10篇)

2023-08-20 16:04:02工作总结访问手机版

篇一: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解决“三农”问题路在何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到决策层和百姓的广泛关注。要想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办法,就必须首先从认识上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三农”问题作出准确的定位

农业:确立“双轨并行”制度

世界上的农业经营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大农经济;另一种是以日本及不少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补贴型小农经济。由于土地资源的制约,我国不可能走单纯的美国式道路;又因国力的制约,也不可能走单纯的欧洲及日本式道路。

从现实出发,我国适宜走的是一条将两种农业经营模式合二为一“双轨并行”的新路:一方面,稳定发展以小农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另一方面,有选择地积极促进以国有(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农业经营公司、种植专业户等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大农经济)。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已成为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按全国总人口计算,人均只有亩耕地、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5%和25%―――这一先天性资源劣势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劣势上。

惟一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通过农业制度创新有效地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现行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对于保护农民财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稳定、有效抵御外来农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以及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目前的这种家庭制小农经济不宜(至少不宜过快地)走市场化道路,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比市场化更大的优越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这种家庭制的小农经济比较长期地保护好,任何脱离现实的、违反了农民自愿原则的、不利于农村家庭土地承包制度稳定的做法都应予以坚决制止。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的这些优越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我们必须首先做到以下三点: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农业国的工业化”才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制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而且,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家庭制小农经济建立起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经营结构,而不是把家庭制小农经济主要地、过早地推向市场。

特别是在这最后的一点上,我们千万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因为其地大人少而不得不用机械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又由于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实现完全自我消费,而进入全球市场。并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自然地,这些国家的农民是很愿意走农业市场化道路的。即使在这样好的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政府也要给农民以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补贴。

对于欧洲一些在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仅仅是相似而已,它们的人地关系实际上仍比我国宽松得多)的国家而言,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政府的补贴要比进口这些农产品的价格还要高。这更多的只具有政治目的―――政治家争取农民阶层的政治选票及重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让农民也能尽可能地分享到整个社会的部分利润。这种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了。

2.调整一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重构政策。

考虑到本文中提出的有关我国家庭制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土地经营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相应地,国家目前在这些地区的粮食或其他农产品收购站完全可以逐步地开始关门转产。

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政府应进一步设

计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村民自主决定举办的村内公共事业除外)。

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需要大刀阔斧地对农村现存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

3.将尽可能多的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非农村地区。这意味着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必须主要来自农业、农村之外,而不仅仅是依靠极其有限的小土地经营。所以,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从家庭制小农经济中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创造条件把目前具有生存和经营性双重功能的家庭制小农经济转化为具有生存性和休闲性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在创新、发展我国家庭制小农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从国际竞争角度出发,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性的专业化规模种植计划,而逐步提升我国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作为WTO成员必须着力培植一部分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家庭制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基本上是那些农业人口和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但另外的40%的非农业及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得以解决,如通过进口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解决。

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就是一个明证。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名牌闻名、涉及到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农村: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结构变革的过程。它包括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两方面的内容。

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农业产出及农业就业在全社会总产出及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与减少的趋势;相应地,非农产出与非农就业所占份额表现出逐步提高与上升的趋势。

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总体趋势则表现出非农村化、特别是城镇化的特征。

伴随国家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

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已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发展中国家在其资本积累的扩张的过程中将传统农业部门中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服务业部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逐渐发生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国情包括历史背景与农村社会转型急剧发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区别,这方面不应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际上,我国不少地区已经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如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管理区);(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尽管从名义上讲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3)村庄融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情况即是如此;(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走过的一条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路。

由此可见,在社会急剧发生变化的今天,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出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农民:核心在于权益保护

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改善其生活状况,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富国那样去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的就业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既要向国家缴纳农业税、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收费(农村税费改革前)以及负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开支;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尽。

由此可见,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许多做法需要改善: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这是与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相联系的。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其次要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在这方面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在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农民工”们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

其次,政府对找出路的农民,应该千方百计多给他们提供帮助。由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镇(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向农民开放。

再次,既然农民赚钱不易,政府又难以提供相应的农业补贴,那么各级政府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和“税”(包括农业税)。

中国已处于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总揽全局的阶段,因此,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农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否则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经济利益,农民的政治权利的保障也要加强。应尽快恢复我国原有的“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成为能真正代表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计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村民自主决定举办的村内公共事业除外)。

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需要大刀阔斧地对农村现存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

3.将尽可能多的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非农村地区。这意味着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必须主要来自农业、农村之外,而不仅仅是依靠极其有限的小土地经营。所以,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从家庭制小农经济中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创造条件把目前具有生存和经营性双重功能的家庭制小农经济转化为具有生存性和休闲性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在创新、发展我国家庭制小农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从国际竞争角度出发,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性的专业化规模种植计划,而逐步提升我国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作为WTO成员必须着力培植一部分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家庭制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基本上是那些农业人口和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但另外的40%的非农业及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得以解决,如通过进口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解决。

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就是一个明证。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名牌闻名、涉及到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农村: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结构变革的过程。它包括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两方面的内容。

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农业产出及农业就业在全社会总产出及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与减少的趋势;相应地,非农产出与非农就业所占份额表现出逐步提高与上升的趋势。

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总体趋势则表现出非农村化、特别是城镇化的特征。

伴随国家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

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已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发展中国家在其资本积累的扩张的过程中将传统农业部门中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服务业部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逐渐发生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国情包括历史背景与农村社会转型急剧发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区别,这方面不应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际上,我国不少地区已经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如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管理区);(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尽管从名义上讲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3)村庄融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情况即是如此;(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走过的一条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路。

由此可见,在社会急剧发生变化的今天,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出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农民:核心在于权益保护

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改善其生活状况,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富国那样去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的就业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既要向国家缴纳农业税、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收费(农村税费改革前)以及负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开支;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尽。

由此可见,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许多做法需要改善: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这是与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相联系的。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其次要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在这方面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在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农民工”们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

其次,政府对找出路的农民,应该千方百计多给他们提供帮助。由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镇(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向农民开放。

再次,既然农民赚钱不易,政府又难以提供相应的农业补贴,那么各级政府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和“税”(包括农业税)。

中国已处于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总揽全局的阶段,因此,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农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否则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经济利益,农民的政治权利的保障也要加强。应尽快恢复我国原有的“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成为能真正代表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篇二: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解决“三农”问题不妨做做“农退”文章

一、新时期愈加凸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各种深层次矛盾迅速表面化,迫切需要我们贯彻“统筹发展”思想“以退为进”闯出新路子

“九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以超乎人们预料的速度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但在基本实现温饱目标、农产品供求数量矛盾基本缓解后,一些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质很快凸现了出来:一方面,来自于农的初级传统供给力继续极大增长,另一方面,当今市场的现实需求却已更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于是,现实农村的问题不断向深层次演化,从经济、社会运行角度看,至少存在五大现实问题:

(1)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长期受过分偏好数量目标的政策影响,加之国内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充分,价格信号难以发挥对生产的调节作用,致使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平衡和对接。就粮食生产而言,1995年以来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至底,国家粮食部门的库存达到了5500亿斤,农民人均存粮达到1324斤,扣除生产生活所需,人均余粮在500斤左右,全国农民余粮总量在4500亿斤左右,两项合计,当年我国全社会粮食剩余量达10000亿斤,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总产量。

(2)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我国的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1260多万人,到时达到高峰,累计吸纳了亿元农民身分的工人。但开始减少,当年减了450多万,次年又减了500多万,目前又回落到1亿多人的水平。底,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常州市农业劳动力仍占总量的39%,同期全江苏省为45%,而全国则超过50%。有限耕地上农业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要么反映为农业劳动效率低下,否则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这是农民难以富裕的根本原因。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以江苏常州市为例,―1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142元,年均增长%,这比1986―19平均增幅下降了个百分点;从全国看,从1978年到1988年的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幅曾高达年均9%,但从1996年往后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就跌到了5%以下,其中最低年份为只有%;而就全国的粮食主产区来言,这些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则根本就是下降的。20以后,农民人均收入虽出现了整体回升,但要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很大。

(4)农村社会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乡(镇)、村两级组织虽然是一级政府和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但职能和行为实际上都偏重于社区内部行政管理,在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城镇、进入市场、提高社会保障和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办法不多,明显不适应农民的要求。因此,农村中普遍反映,现在农民有“六缺”:发展生产缺技术、进入市场缺引导、产品加工缺企业、项目经营缺资金、土地承包缺稳定、致富增收缺门路。这“六缺”,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群众眼下的迷惘和窘困。

(5)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越来越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长期以来,受“农本”、“粮纲”思想的支配,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措施,过于集中在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上,而又因我国以家户为主的小农经济面广量大且生产效率很低,致使政府虽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农村经济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转型,农村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投入欠帐越积越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仍然属于弱质产业,农民仍然处于弱势群体,农村地位在向弱化滑坡,这就不能不引起党和人民忧心忡忡。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三农”工作中遇到的这些令人揪心的问题,已经无法再用传统的领域内分析的方法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束缚农民种田务农积极性的生产关系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调整,农业耕作的科技水平也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土地对农产品产出的承载能力在成倍地释放,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些都是举世公认的。那么,为什么当前农村仍会出现上述问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新时期愈益凸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三农”问题已经越出了它本来的范畴,在更深的层次上产生了矛盾碰撞。这种深层次的矛盾碰撞,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身份与居民身份的矛盾碰撞。现阶段“农民”并非是一种职业的称谓,它主要是一种身份的称谓。被称作“农民”的人,仅仅表明他不具有市镇居民的身份,即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政策规定的种种福利与补贴,而与他们具体从事的职业,实在没有多少联系。这种严格的身份管理制度,尽管当初有其形成的充分理由,但在自身发展中客观上却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导致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其二是阻隔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使农村和农民失去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二是农业贡献转型与工业化进程的矛盾碰撞。经济学家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概括为四大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这些贡献的效能是不一样的,处于不同调整和转换之中。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农业的市场贡献上升到首要位置,这种市场贡献是由农产品与非农产品交换所产生的经济联系、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吸纳及由此增加的社会购买力两大途径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幅度大,则农业市场贡献份额就大,反之就小。从现实情况分析,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购买力萎缩,工业品的消费增长乏力且波动很大。因此,在工业化中后期,如果还是一味强调农业的产品贡献、要素贡献(或资金贡献),而忽视吸纳农业

剩余劳动力进而不断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那么不仅工业增长得不到支撑,最终也要破坏农业本身的成长。

三是小城镇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碰撞。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是由工业化直接带动并成长起来,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进程基本同步,当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0%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当工业化水平达到50%,城市化水平为60―70%。但从我国情况看,城市化却远未能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为%,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仍以常州市为例,尽管该市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已达%,但城市化水平仅为56%(其中农村集镇居民还占15%),这显然是严重滞后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苏南地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与此相对应,城市化主要是就地发展小城镇,而不是将大量农民转移至大中城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导致城市化嬗变为城镇化,专家也称之为分散型工业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并存的“逆城市化”。不可否认,城镇化在过去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也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过分偏重于小城镇发展,其负面效应是:城镇分散达不到规模经济,形成不了基础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和完备的城市功能,容纳不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导致投资分散、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和结构失衡,现代化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发育迟缓,始终不能发挥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判断农村形势,还必须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理性的前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宏观向好,前景广阔。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作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以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会比较早和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来,这当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客观事物螺旋式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高层次回归。随着阶段性矛盾逐步化解,发展曲线最终会回到上升轨道。必须清醒地看到,解决“三农”问题,无论是过去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突出的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即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城乡分割的矛盾。党的_提出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统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城乡生产力布局、城乡建设、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非常宽泛而丰富的内容,实现“统筹发展”抓住了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业化与城市化成为主体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之后,现有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必然会发生重大调整,农民就业结构转型、身份转换和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步伐必将大大加快,“农退”问题必然会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农退”对于农民和农业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遵循着怎样的客观规律?怎样“有序而退”、“以退为进”?等等,这都是需要我们从现在起深刻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的实践经验,找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农退”作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开端

新时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成为突破“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由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本规律决定的。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或任何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一个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进程。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世上的万事万物无不普遍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同样如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其背景必然是产业成长带动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从传统的农业领域中退出和重新整合,客观上决定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成为顺利解决“三农”问题的“牛鼻子”。从发达国家发展的轨迹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先导力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量。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叶,欧洲和北美各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占GDP的比重于1870年前后率先突破50%,其后美国于20世纪初达到了同样的发展水平。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优势,直接促成了其国力的迅速强盛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兴起的效果是一场意义深刻的革命,但对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传统的解释将其归结为:一是农业革命先于工业革命,二是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革命,三是制度革命维护了工业革命。但无论工业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其本质的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工业化应当是工业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在工业文明带动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达国家的实践同时证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应首先实现工业化,才能从不发达过渡到发达。这是因为工业的生产率高,尤其是边际生产率高,而农业生产率尤其是边际生产率相对较低,优先发展工业可以提高全社会边际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加经济总量,进而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

值得重视的是,虽然在工业化后期农业已难以起到带动全局发展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无足轻重,恰恰相反,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现代化。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由资源依附型转化为智能依附型的高效率、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产业,其转变的道路基本上有两条,一是资本集约(或曰技术集约),二是劳动集约。一般来说,实现工业化较早,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改革上入手,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如美国。人多地少的国家利用劳动力方面找出路,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精耕细作,进行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如荷兰。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发达国家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是与工业化后期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分不开的,这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例如欧盟和美国对农业的补贴每年都在500亿美元上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以前,大规模的.重工产业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还没有力量从资金和物质上对农业提供支持,只有在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之后,才形成了大举援助农业的能力,加上此时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村人口比重更低,所以工业化后期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实质上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支持与保护,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能力的提高和相关保护政策的实施。

其次,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也日益成为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中心。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是城市化,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化将走上前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地域界限,将其周边地区纳入了城市化轨道。美国将这一扩大了的区域定义为大都市区。1940年至今,美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优先发展,大都市区数量由58个增加到331个,人口近亿,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由11个增加到60个,人口由3490万增加到亿,超过了

美国总人口的50%。当今时代,城市之所以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市化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引发了产业集聚效应,只有集中于城市的生产要素,才能最有效地接受市场的配置;城市集中的各种生产要素越多,集聚体内的企业就可以越方便地获取资金、原料、商务服务和人力资本,节约交易费用,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大工业发展的外部规模经济,二是城市化提高了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城市是市场的载体,从本质上讲,城市的核心是“市”,至于“城”已基本失去了意义。“市”是吸引非农产业集中的初始动因,也是后来服务业快速成长的根本原因,三是城市化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所以发达国家工业化所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韩国从60年代到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同期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由60%降至20%以下。日本战后城市工商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户数量急剧减少,其中1960年农户为606万户,1973年降至495万户,1990年又降至383万户,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提高了数十倍,成为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如此,经济学家研究世界城市化发展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件事情引起另一件事情的机制,城市化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它的直接产品,甚至也不是它带来的直接利益,而是它对就业技能、教育水平、消费习惯、现代思维和新的需求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三,工业化、城市化促进了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高效农业和现代工业在不同地域合理分工并充分展示各自的比较优势。工业化、城市化不仅会带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升级,而且有助于劳动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合理化,前者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后者则有助于提高地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两个过程同时进行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因为根据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以及技术条件不同,产业发展在地域分布与空间组合上表现出的结果是分工差异和地区差异,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一般表现为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这样一个非均衡增长过程。区域经济比较优势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生产要素和主导产业总是根据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利润最大化原则自由选择最佳区域,相应的产业布局的调整总是保证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初期,西方各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社会化大工业成为优先发展产业,城市化的及时跟进又使得大城市成为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和区域经济地增长极,由此原来的产业分布格局被打破,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高效农业与现代工业分别在更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区域内重新整合、分布和集中,劳动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如美国的区域经济自东向西依次推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展特征,这些特征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这三大城市的兴起过程中都有集中反映:从19世纪初至代,商业贸易往来作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促进了纽约的繁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鼎盛时期,中西部形成一个新的工业区,芝加哥脱颖而出;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洛杉矶实力大增,以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三大经济圈,鼎足而立,相得益彰。与此相对应,美国农业生产区域自东向西逐步转移,农业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和较大的地区之间形成了日益明显的分工,形成了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烟草带、水果带、小麦带等10大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分布和专业化生产的特点。自此以后,美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有重点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产业布局结构,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鉴于我国国情不同,各地情况也千差万别,无法也不必要照搬别国模式,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演进规律是相同的。从中我们可以全面深刻理解经济发达地区“农退”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积极意义,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思路。首先,工业化、城市化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工业化、城市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两个轮子”,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轴”,在本世纪开始的头二十年,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掌握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了有效化解城乡发展一系列突出矛盾的主动权。其次,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城市化要优先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成为主体经济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大大下降,现代化大工业、大城市在一些地区优先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业、农村必须经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洗礼才能如“凤凰涅pán@①”,展现出全新的面貌。第三,经济增长不能“只见物不见人”。现阶段“三农”问题的焦点是人的问题,不让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顺利进入城市,就会割裂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正常关系,不仅无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势必会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第四,“农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农退”是农业比重下降和农业人口减少的过程;就发达地区而言,随着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外资、民资大量涌入,“农退”还是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这都会带动三次产业布局在更大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重新整合。从全局、长远角度想问题,发达地区“农退”是必须的“退”,是积极的“退”,先“退”才能先“进”,早“退”才能早“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大胆一些,更彻底一些。

三、立足本地实际,大胆改革创新,着眼于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好做实“农退”这篇新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不断改革创新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改革创新没有止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仍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在农业、农村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就苏南地区而言,先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改制两次重大改革,新世纪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积极实施以“农退”为重点的发展变革,必将又一次极大地解放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和转折关头,总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甚至遭到非议,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得到实惠。“农退”是符合农民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切源于本本的说教和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必然会被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和基层农民改革探索的实践所突破。我们要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退”这件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办好办实。

首先,要退出“农耕”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最终不可能脱离现代农业的经济基础而独自前行;而提升农业水平、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把退出“农耕”传统作为切入点。

一是要从全局范围合理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从省、市或更小区域范围内考察,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过份强调保障粮食供给的政策取向有关,以至于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苏南所有县级市都是国家级棉油生产大县。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宣布苏南的红皮小麦、广东的早灿稻等传统粮食作物退出保护价收购序列,一时曾让农民处

于无所适从的境地。90年代末,国家又决定集中力量支持中部粮食主产区,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不再要求粮食自求平衡,可以退出粮田放手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这虽然是受制有限财力作出的不得已的政策选择,却承认和基本体现了市场导向下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的客观规律。但回过头来看,这一政策是留有余地的,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由于将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推向市场后,很快又出现了新一轮地区同构、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布局调整政策,还应把握农业布局转换与农民就业转轨的关系,辅之以调整农村就业结构的政策。在这个大前提下,各地才能以市场为导向顺利地退出传统农耕,在区域分工和差别化竞争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二是要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性调整,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解决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是多养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改变农产品单靠数量论英雄的状况,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如高筋小麦、高油玉米、瘦肉型猪等),使农产品从低质向高质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使这一夕阳产业逐步“青春化”。尤其要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即: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鼓励传统农业向服务业转化,尽可能多地开发出像观光农业这种类型的产业。要加快农业区域结构的调整。在调整结构中,必须有发展当地特色经济的主动意识,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发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加快农业市场结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必须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创汇农业。加入WTO后,虽然我们的粮食生产已经丧失竞争优势,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瓜果、花卉、猪肉、水产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优质大米、无公害油菜也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这些农产品要加以扶持,鼓励其出口创汇。

三是要下功夫研究和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问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存在极大的矛盾,过于分散的农民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增值而产生的丰厚利润,导致农民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应变。为此,各级要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尽快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的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流通中介组织,特别是要建立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分散经营带来的市场风险。更重要的是,有了农民自己的组织,就能够增强其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要退出“农本”思想。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历来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农本论”是中国古代农政的精髓,也是那个时代的治国方略。禁锢了农民上千年的农本思想,决定了整个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根基,形成了保守的天性和脆弱的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的物质第一性原理,引导广大农民逐步退出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不能“坐而论道”,而要“放水冲沙”,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要让广大农民在普遍享受小康生活的实惠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的基础上,用发展的事实来说服农民、教育农民、转变农民。

一是要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份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发展100―200万人规模的城市上来。这并不是说只让现有的大城市继续扩大规模,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合理规模的大中城市太少的现状,必须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发展,给它们足够的政策空间,使之迅速成长为更大规模的城市。需要指出的是,为数众多的小城镇上接城市、下达农村,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的交叉点,也是农民转换的最低门槛,因此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按人均计算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物质消耗和土地占用量要高得多,一般要超出大城市的3倍,这在经济上很不划算的,特别是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大中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支撑,因此,实施城市化战略必定是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战略,同时为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的重点中心镇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是要大力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实现稳定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隐含着一个农民就业问题。必须把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就业最大化”作为农村发展的优先目标。无论什么政策,只要能促进农民转移和稳定就业,就是好政策。只要能带动农民就业,就是好项目。要大力增强城镇经济的综合实力,城镇经济的实力上去了,才能提供更大的就业创业空间,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要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吸纳进入城镇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为重要组织形式,以城市开发区和重点中心镇工业小区为主要载体,积极培育城镇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吸纳农民就业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要改变对农民进城镇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在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取消企业用工先城镇后农村以及对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平等对待,竞争上岗,增加进城进镇农民就业的稳定性。要将进城进镇农民的教育、居住、生活保障纳入统一规划,为他们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他们进得去、留得下。

三是要重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幅度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由于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资本密集代替劳动密集所谓“资金增密”现象,“知识经济”时代又出现了“技术增密”现象,导致城市资本和技术排斥农民进入就业市场。这种情况下限制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唯一选择就是大力开发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使之与发展农村高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全社会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层次丰富、全面覆盖的农村教育网络。要调整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尤其是在农村的经费支出比重。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由于农村普遍短缺的是具有普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所以在农村不能只重视国民教育,而应当以同等的甚至更大精力发展非国民教育,包括职业训练、职前训练、技术推广、成人识字、电视远程教育以及学会某种基本技能的各种短期教育。这类教育投资少而效益高,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是一种普遍权利”的观点,对改善农民以及整个社会低收入人群就业状态最为有利。

第三,要退出“农田”制约。农民的土地问题历来是备受重视的一件大事。我国从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两方面因素考虑,采取的是严格限制农用土地转作非农用地和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一刀切”政策,其政策依据之一是我国耕地人口负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可是没看到我国人口密度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经济发展中用地紧张矛盾不只是农业用地紧张,而是全面的用地紧张;也不是农业用地效率很高,而其他用地浪费资源,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一块土地派什么用场严格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要靠市场化配置去解决,其原则是要用于产业发展的最大用途,况且土地紧张问题,最终要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土地来解决。因此对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采用同样的限制性政策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很难想象未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后,既要确保数以亿计的农民的进入城镇,又要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稳定,在这个两难境地中,大胆退出“农田”制约就成为必然选择。

一是要确立新的粮食安全观,消除发达地区退出“农田”的思想顾虑。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政策,是在自给自足与自由贸易之间选择了前者,政策的核心在于“储粮于田”。但国内外专家提出的新粮食安全观认为:粮食安全的涵义已不再是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数量的那种传统的备荒意义了,还要考虑食品健康、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以及世界粮食市场运作等诸多因素。一个国家之所以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从生产上讲主要是由于资源稀缺导致粮食成本上升的缘故,而建立在比较利益上的粮食进口政策,实质上是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相应资源的短缺,从而使国内资源配置更加有效,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购买力,粮食供应则更有保证,这是现代粮食安全观的实质所在。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出口粮食,仅有的几次粮食进口中,最多的一年也仅占国内消费量的5%,用汇3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石油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年用汇150亿美元。所以和平时期完全可以利用世界粮食市场运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不计成本投入农田,后果必然是产量过剩、土地抛荒和农民受损,偏面强调“储粮于田”所付出的代价是长期的和不必要的。

二是要推进土地要素资本化,通过让农民变“股民”来保障农民退出“农田”的经济利益。在发达国家,农用土地的国有、私有界限十分清楚,土地作为一种资本、一种财产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值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我国,土地被判定为不是商品而是生产资料,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对手中的土地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产权。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土地不是商品的观点是可以商榷的,虽然土地所有权在法律没有改变以前是不能转让的,但土地的使用权或者称之为财产经营权是可以变动流转的。现在城市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商品化并资本化了,农用土地使用权商品化、资本化后,“三农”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农民利益也就比较容易得到有效保护。要实现上述目标,最好的办法是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量化入股,让农民变“股民”,为农村土地流转松绑,让农民根据自己意愿再次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苏南地区,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仅限于在农业用途范围之内,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最高就600元/亩左右,平均在300元/亩左右的水平。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土地被征用后,增值收益返还到农民手中部分最低的不足20%,平均不足50%,远远低于80%的国家规定标准,这种一次性卖断的做法极易引发农村各种纠纷,也导致了农民宁愿抛荒而不愿放弃土地向城镇转移。从张家港、昆山等地的试点经验看,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确实是在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经济利益前提下,让农民顺利退出“农田”的最佳途径。要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通过对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的改造,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村集体资产不可分割为原则,将土地和其他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人,使资产权属明晰化、人格化,恢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基础上的农民经济组织的本来面目,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集体资产监管制度,让广大农民在土地的市场化流动中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益。

三是要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今后一、二十年,是我们继续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农村工业化应当选择有利于与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按照_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将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镇工业化。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有利于发挥配套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快乡镇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特别是可以加快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扭转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状况,控制和有效治理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在农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加快小城镇和城市的发展,将更多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方向发展,关键在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引导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要按照着眼长远、适度超前、优化结构、配套完善的要求,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为乡镇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要结合小城镇功能建设,把乡镇工业园区面积做大、基础设施做优,强化园区本身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更加合理地安排产业布局,敢于推出“尽地招商”,彰现政府产业导向和行政效能,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要加强乡镇工业园区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分工协作,沟通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的联系,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严格控制在乡镇工业小区以外新办、扩建工业企业,通过优化工业布局,合理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实行土地置换和土地复垦政策,在优先保障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农村土地资源,使退出的农田发挥出更高的土地产出和使用效率。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重要时期,我们务须先人一招、快人一拍,敏锐地发现并捕捉住任何一种深具带动力的契机。当前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全局创造性地做好“农退”这篇大文章,率先实现“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般下木

篇三: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1、石滩水库建设

(1)、农综项目建设情况

农综项目1-6月完成洞挖石方9636m、明挖土石方2200m、浆砌条石2064m、浆砌拱石562m、隧洞修凿300m,砼浇筑20XXm,完成投资410万元。

(2)、枢纽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情况

枢纽除险加固工程1-6月完成工程投资142万元。各标段完成的主要工程量为:

A标段:完成干砌条石1200m、土石方开挖702m、土方回填478m、c15砼浇筑245m、石碴碾压回填179m、砂卵石垫层369m,完成投资72万元。

B标段:完成溢洪道石方开挖190m,土石方开挖178m,浆砌条石154m,C25混凝土159m,钢筋制安4T,完成投资70万元。

2、重点项目(农田水利建设)

(1)人饮安全建设。全年规划解决农村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水利部门落实解决4万人,扶贫部门落实解决万人,以工代赈办落实解决1万人,国土部门落实解决万人(国土部门红层找水打井应完成4065口,由国土部门单独组织实施)。目前已解决万户,万人的饮水困难,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6%(不包含国土红层找水解决人口)。

(2)病险水库整治。全市应动工完成1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的病害整治工作,实际已开工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工程15座,完成挖填土石方万立方米,砌石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面板2860平方米,完成投资1860余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1%。

(3)其它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旱浇地保收面积万亩,对6个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资料进行了报审,全面完成了牛鼻梁、庙子岩、界牌村3个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新增灌面万亩。

3、地方电力。自发电量万度,比去年同期增加19%;供电量8237万度,比去年同期增加;调度电量8412,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总收入5331万元,比去年增加16%;上缴税金6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实现利润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7%;工业增加值5910万元,比

去年同期增加84%;综合线损率比年同期下降。

4、水土保持。完成水保方案审批3起;征收水保规费2万元;完成20XX年水保工作验收资料准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资金110万元。

5、水产工作。在扶农等地大力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渔业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万吨,总产值亿元,征收渔业规费5万元。

6、水政水资源工作。征收水资源费36万元,启动52万元的节水改造项目。

7、防汛抗旱工作。继续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制、部门负责制、技术人员负责制、防汛岗位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防汛工作责任制;修订和完善城区防汛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地灾害防御预案、水库电站防洪应急预案。落实专人防汛24小时防汛值班,加强了各型水库监管力度。抗旱打人工机井5口,建集中供水站2处,指导群众修建引水沟渠15公里。

8、、帮扶工作。联系帮扶沙溪办事处,建集中供水站1处,计生三结合帮扶10户,指导42户地震后毁损严重的民房重建工作。

9、招商引资。引进2个水产养殖项目,共计投资6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350万元。

10、其他工作。

(1)升钟水库治污工作。截止4月6日,全面完成升钟水库取缔网箱养鱼工作,对收购的万斤鱼种按照“一售三养”进行了处理,此项工作已全面完成。

(2)后扶工作。兑现后扶资金万元;完成(向省水利厅)100万元水库移民安全饮水项目的资料编制和上报工作,到位资金50万元。

(3)地震灾后重建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局所有涉农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未因震而停工下马,同时对水利灾情和灾后重建规划及时进行了编制和申报工作;对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和排除,水利工程运行安全,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目前已对因地震灾害造成老观场万人饮水告急工程进行了整改;对凉水乡“红花水库”等6处因地震导致滑坡、坍塌、漏水等存在病险进行整治,对老观“红旗”水库等存在不安全度汛隐患的水利工程进行放水减载,制定了整改措施。对200余处农村饮水工程因地震造成的病害进行了及时整治。

篇四: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自20xx年1月1日我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启动以来,在卫生局新农办的正确领导下,在我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新农办安排的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宣传,增大新农合的影响力。要将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执行好,首要的环节就是宣传工作。我院宣传形式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如下:

1)我院在门诊各科室张贴了宣传资料宣传新农合政策;制作了新农合宣传单宣传20xx年全县筹资情况的`通知,并组织了全院职工动员大会;制作了参合群众温馨提示,张贴在门诊大厅明显处,内容是:参合证、身份证、户口册三证齐全;住院患者一览表上粘贴参合患者标识,尽可能的方便患者就诊,使参合患者在我院处处感受到新农合的温暖;为来年参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本院新农合办窗口工作人员积极、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位农民宣传解释新农合政策及管理办法,认真解释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农民带着不满意和疑惑离开,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窗口不但是受理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之所,更是宣传新农合政策的重要阵地。

3)利用公示栏公布当月的补偿兑付情况,并公示农民身边补偿实例,让农民切身体会到新农合政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新农合政策的优越性、积极、主动的参加并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今年三月份以来,全县新农合补偿比例明显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为农民所想,切实为老百姓减轻医疗负担。特别是中医在新农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手段,赢得了老百姓的好评和认可。

3、为办好新农合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造就医环境;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院管理已不断得到加强,随时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尽可能杜绝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二、下步工作要点:

我院是拥有80%报销补偿比例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办窗口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始终把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作为行为准则,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政策,严格把关,当场兑现医疗补偿费用,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深化宣传,优化补偿报销工作程序,保证新农合工作健康、稳步推进。相信有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卫生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有广大参合农民的信任和理解,我们一定能把党的利民、惠民、便民这一实事、好事办好。

篇五: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一是在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上半年共出动x人次对全县的农药市场进行x次的巡回检查,共查处各类农药违法案件x起,涉及违法金额x余元。同时为提高农药经营户的经营水平,我们对今年申请进行农药经营的x名经营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是加强种子市场检查工作。为严厉打击种子经营中制售假劣种子、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我们派出种子执法人员x人次,对全县城乡种子经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上半年共审核核发种子经营许可证x多家;共抽检种子x批次,抽检合格率%。共查处各类种子案件x起,吊销一家种子经营户的经营许可证,累计处罚罚金x元。

针对xx年制种玉米在我县大量扩繁,为保证其制种纯度,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整顿全县种子生产秩序,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我县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种子管理站制定了制种玉米种子生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在制种企业资格审查、生产合同等方面加强了生产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私繁乱制、少报多种等行为。

三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为深入宣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县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范整顿农村财务,完成撤乡并镇后镇与村、社财务管理的有机衔接,经管局及时与各镇进行了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全面配合各镇搞好村、社财务清理整顿工作,目前清理整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篇六: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我县按照县委、政府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 种植创新 工作继续深化, 三为而种 扎实推进, 五化组装配套 不断完善, 多种、套种、精种、细种 得以贯彻落实,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投入明显加大,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迅速提高,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农业呈现出良好的丰收态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在望,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为x元,同比增长%。

(一)、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 粮油是基础、番茄要抓住、套田是抓手 的原则,xx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为x万亩。小麦x万亩,玉米面积x万亩,花葵x万亩,油葵x万亩,番茄x万亩,甜菜x万亩,西甜瓜x万亩,籽瓜、葫芦x万亩,其它x万亩,各种套田面积达到x万亩。从以上农情数据分析表明,xx年我县的种植业结构呈现 小麦、玉米、油葵、籽瓜、葫芦面积减少,杂交花葵、番茄、甜菜、西甜瓜面积增加 的特点。

(二)、引导农民 三为而种 扎实推进

不断深化 种植创新 战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重点加快番茄、葵花、小麦、玉米、蜜瓜产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为工而种 基地面积达x万亩, 为市而种 基地面积达x万亩, 为养而种 基地面积达x万亩。

(三)、不断完善农业 五化组装配套 手段

一是加强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农业局制定了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标准化种植面积达x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

二是积极推进新高化工作。大力推广间、混、套、复种且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引进新作物、新品种x个,推广新技术x项,特别是番茄各项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引进的芦苇、棉花、蓖麻获得成功。

三是加快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五原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以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大县为目标,建成了x万亩番茄生产基地、x万亩葵花生产基地、x万亩小麦生产基地、x万亩玉米生产基地、x万亩甜瓜生产基地、x万亩甜菜生产基地、x万亩小菜籽生产基地。

四是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按照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机收带型和适合机收的作物品种,全县机播面积达x万亩,机收面积预计达x万亩。五是积极搞好系列化服务。依托葵花、番茄、甜瓜等协会,农业局派出x名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产前信息、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流通的服务工作。

(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标准高、力度大:

xx年,为加快我县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们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分别在推广中心、各镇建设了四种类型、九个园区,在园区内共安排新品种试验、示范x个,安排新技术试验、示范x项,特别是在每个园区重点安排了番茄的品比试验、起垄栽培、育苗移栽、坑种、小拱棚、小畦栽培的试验示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对我县大力发展番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依法治理农资市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在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上半年共出动x人次对全县的农药市场进行x次的巡回检查,共查处各类农药违法案件x起,涉及违法金额x余元。同时为提高农药经营户的经营水平,我们对今年申请进行农药经营的x名经营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是加强种子市场检查工作。为严厉打击种子经营中制售假劣种子、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我们派出种子执法人员x人次,对全县城乡种子经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上半年共审核核发种子经营许可证x多家;共抽检种子x批次,抽检合格率%。共查处各类种子案件x起,吊销一家种子经营户的经营许可证,累计处罚罚金x元。

针对xx年制种玉米在我县大量扩繁,为保证其制种纯度,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整顿全县种子生产秩序,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我县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种子管理站制定了制种玉米种子生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在制种企业资格审查、生产合同等方面加强了生产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私繁乱制、少报多种等行为。

三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为深入宣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县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范整顿农村财务,完成撤乡并镇后镇与村、社财务管理的有机衔接,经管局及时与各镇进行了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全面配合各镇搞好村、社财务清理整顿工作,目前清理整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为加快推进我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我们完善了产业化项目库的储备,完成了双福面业的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认定和城南金鹿油脂,蒙源粮油,富源番茄,天义番茄,塞鑫面业,宏珠饲料、鸿鼎农贸市场等7家巴彦淖尔市级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并加强了同各协会各合作经济组织的沟通与配合. 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七)、努力争取支农、惠农投资项目

我县继续加大对农业项目的申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改善我县的农业生产环境。正在实施的项目有5个,其中:

1、病虫害区域测报站建设项目

国家投资x万元,地方配套x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x万元,仪器购置x万元,田间x万元,按照项目建设要求,项目土建工程的基础已完工,框架结构已经开始浇筑,预计x月底完工,仪器购置按照招标的有关规定正在进行招标中。

2、农村能源项目

xx年,我县实施的农村能源项目总户数为x户,其中国家投资x万元,农民自筹x万元,地方配套x万元。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目前已开工建设。

3、良种补贴项目

xx年我县共争取到油葵和玉米两个作物的良种补贴,其中油葵项目总投资x万元,建设面积x万亩;玉米补贴项目总投资x万元,建设面x万亩。目前,玉米、油葵良种已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正在进行农户档案的整理工作。

4、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x万元,在全县确定x户小麦科技示范户,为每户免费提供x斤小麦原种,共确定x名技术指导员,每人指导x户示范户。目前,x名技术指导员已全部下到农户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5、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项目总投资x万元。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一是要全县七个镇完成x个土样的取样任务,并完成x个土样的化验的工作,为今后配方施肥提供依据。二是要按照 3414 试验方案的要求,重点围绕玉米、葵花进行肥料试验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

目前,x个土样取样工作已全部完成,化验室已装修完毕,化验仪器正在进行采购中。

三、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基础条件差。近年来,国家对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造中低产田x万亩,但仍然有x万亩的中低产田没有进行渠、路、林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形成了我县耕地面积大、农业产出低的现状。

2、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竞争能力不强。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各类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栽培应用范围小,早用种量、施肥、用药等环节存在不合理现象,产品达不到应有标准,不足以应对今后的.市场竞争。

3、由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导致农民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大型农机具少,导致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大,经济效益不高。

4、xx年春播季节化肥、农药、种子价格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农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

5、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合同意识不强,导致土地纠纷较多。同时在水费的收缴过程中,也存在多收水费等不合理的现象。

6、今年上半年气候反常,导致各类作物生长缓慢,特别是持续低温,使得育苗番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产生立枯病等病害。

7、小麦播种面积少,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

我县共播种小麦x万亩,离计划面积x万亩还存在很大缺口,按亩产x斤计算,总产约为x万吨,而我县共有大中型x多个面粉加工厂,年生产能力可达x万吨,除去农民口粮和留种,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

8、品种过多、过乱,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效益

主要表现在葵花上,由于杂交种的大面积使用,导致价格暴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未经审认定的品种投放市场。在蜜瓜上虽然主导品种以甘蜜宝为主,但仍有许多成熟度不好、抗病性差、明显不适应在本地栽培的品种充斥市场。

9、番茄原料落实形式欠妥

目前我县番茄企业的原料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委托的村内原料员进行原料面积的落实,企业与协会不能紧密联系,存在脱节现象。

10、市场建设还需进一步整合

各镇都在加强各类市场的建设,有的建设距离太近,易造成重复建设,对于此类建设,建议进行合理整合,集中资金建设功能齐全、容量大的市场。

11、龙头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够大,经济实力比较弱,科技含量比较低,生产能力不够强,导致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基地的实际产出不配套,大量的剩余农副产品和半成品进入流通市场,形成了初级产品过剩,失去了部分特色资源应有的再次收益,使得生产,加工,转化,增值等环节得不到有效连接。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1、完善各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实施方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建设。

2、抓好各类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指导农民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种好各类作物,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3、加强制种玉米田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4、加强园区的管理,做好各类试验的观察记录、总结工作,为明年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依据。

篇七: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持续保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十五”期间阜宁县的三农工作势头良好,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业增效成果显著,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同时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门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十五期间三农工作的主要成效

1、农民增收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_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965元,年递增。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扶持。自_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省、市、县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扶持农业、反哺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农民承担的费用及劳务由_年的亿元(人平240元)减少到_年亿元(人平56元)。累计发放三项补贴5101万元,其中种粮补贴4021万元、良种补贴700万元、农机补贴380万元。二是种植业增势明显。_年种植业产值亿元(_年不变价),比_年增13%。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十五”期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中介服务成效显著。新增劳务输出48031人次,新增劳务收入约亿元。至十五期末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亿元。四是林牧渔业量效双增。全县_年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来自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达1200元。

2、农业增效成果显著。首先,农业经济持续增长。_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总产近71万吨,比_年增,单产440公斤,比_年增;棉花栽植面积近8万亩,单产皮棉82公斤,比_年增;油料播种面积19万亩,总产近万吨;疏菜特经复种面积发展到35万亩,是_年的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结构调整上扩大了小麦、水稻的种植面积,缩小了小杂粮的面积,优质高产小麦、水稻的品种应用比例达86%,_年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逐步形。全县形成了河南片优质粮油生产,城郊及沿线棚室蔬菜生产,沿河、沿荡水面立体种养,阜益沿线加工蔬菜,渠北旱粮及优质果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作物品种利用不断更新。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95%上升到目前的99%。科教兴农步伐加快,新型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水稻、三麦、棉花、油菜、玉米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年平均应用面积在100万亩以上,水稻育秧实现了旱育化,棉花生产做到双膜育苗、覆盖栽培;保护地栽培在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近45万亩次;秸草还田和平衡配套施肥年推广面积均达80万亩次;全县病虫草综合防治率达95%以上,为九五期末的倍,三麦、水稻后期病虫及棉花棉铃虫统防统绐率达90%。农业示范工程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先后建立了县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村级农业科技示范方,累计建设面积超过12万亩。其次,林牧渔业有了长足发展。林业生产上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生态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林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资源总量不断扩张;林权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全县现有成片林万亩、四旁树木5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10万亩、建成绿色通道公里,“十五”期间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杨树产业基地县、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县和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县。_-_年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绿化先进县,_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畜牧业上的优势生猪、家禽稳定发展。生猪年饲养量达240万头、年出栏商品猪150万头、苗猪饲养量达22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600万只。羊、兔、鹅为主的食草家禽养殖有了明显增加,畜禽生产规模化、区域特点明显,生猪规模养殖达30%,家禽达70%,全县形成了四大产业带即:沿渠苗猪产业带、河南商品猪产业带、沿射阳河家禽产业带、沿荡水禽产业带。良种畜禽全面普及。全县良种二元母猪、三元商品猪比例逐年增高,达55%。良种蛋鸡、肉鸡、草鸡比例达85%。渔业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十五”期末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万亩,_年可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万吨以上,可实现渔业产值亿元,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林牧渔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达;林牧渔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林牧渔业发展势头较好。“十五”期间全县有9个产品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产品、三个获省产品、7个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16个无公害基地。休闲林牧渔业初露头角,林牧渔业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羊寨的桃花园、公兴的垂钓中心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林牧渔业产品的年出口创汇达_多万美元。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全县形成了由众多龙头牵引的蔬菜产业化、稻米产业化、棉花产业化三条产业链。全县拥有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加工企业70家、年经营额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2家、年实现经(运)销额超10万元的农民经纪运销人万人。12个农产品获省市名优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4个、获得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个。第四,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县先后实施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第五期、第六期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3个和世行二期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万亩,完成投资亿元,通过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项目区种植水平。第五、水利工作得到强化。以防洪保安为主,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十五”期间,全县共做土方5600万方、疏浚大中沟渠4132条、加修圩堤840公里、新建改造闸站桥梁1137座,凿井24眼,增加供水人口25万人,发展防渗渠道132公里。第六,农业机械程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拖拉机由九五期末的397台猛增至865台、联合收割机由450台增至920台、农田排灌动力机械由9622台增至15179台,特别是插秧机在县内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在全县迅速推广251台。

3、农村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着重做好农民负担的监控、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等工作。严格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预决算制度。对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实行“公示制”,对经营收费和服务性收费进行专项治理,对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群众信访和举报做到及时接待、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对农民负担方面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实行微机化管理,定期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决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集中进行了土地承包法实施前的培训和宣传贯彻,全县共培训760多人次,印发宣传材料5600份,对土地二轮承包工作进行了后续完善,累计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9万份,累计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09652份。基本做到“三到户”即:“田块分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到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对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接待并处理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纠纷209人次。健全并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相应的工作班子特别是村级的二组一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会议)初步建立并正常开展工作,村务财务按季进行理财公开,重大的村务、财务事项都通过村民代表及时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全县普遍实行村账镇代理,按季进行结账记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村级三项资金由县统一进行预算审批、集中统一审核拨付,村级债务化解取得初步成效,净化解村级债务6000万元。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监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民增收面临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二是错位的农村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业科研体制的不畅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科技发展的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四是扭曲的农村方针政策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农村改革需要,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环境。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都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政策环境却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宏观政策的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不利的政策环境。由重工轻农宏观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国民收入再分配存在明显非农偏好。尽管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额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无论是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业基建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还是农业投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部分微观政策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优质优价的政策因多种原因未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存在限收拒收,压级压价和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收取高额城市增容费的歧视性户籍政策等使农民进入城市的难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履维艰,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就业结构。五是萎缩的农外就业途径不能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六是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县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农田保护不力,土地肥力递减,效率低下;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闲置浪费,甚至破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公路发展滞后,交通不便,流通受阻;邮政通讯网络不健全,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下。

2、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业生产上主要存在市场化生产不足,农业增产与增效矛盾突出。大宗农产品市场总量饱和,积压卖难;同时优质农产品明显市场供给不足。农业增产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报酬率偏低。现有农机具结构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具技术档次低、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低、农机服务体系因设施、手段不健全面服务功能差。林牧渔业增效潜力不大。全县森林资源总量较少、林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树种单一、木材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径材加工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种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差,水产上的苗种质量不高、养殖基地不配套塘口老化、水产产业链不够完整,畜牧水产的检测、检疫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且组织化程度偏低。现有龙头企业偏少、偏小,龙头企业与农户及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销关系不稳定;农业生产的产业特色不明显,基地建设滞后;各类农民经纪人和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不突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区不够集中连片,不能发挥规模效益;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项目投入不足,招引“三资”办法不多。

3、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农民负担方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规定出入较大,资金大部分被镇级占用,卡外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性收费不够规范且随意性较大,因收取税费组织小分队到农户家中扒粮抬物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农村土地承包方面侵害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村组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迟迟落实不到位,随意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随意违法截留土地流转收益、不尊重农民意愿违法强行征占用农户承包地在少数村组仍有发生。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数村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组织的建立不够民主、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够及时、内容不够真实全面详细、重大村务财务事项的民主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适用,现有的制度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部分村组的财务结报和核算不够及时规范,村级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个别村组干部存在着贪污、侵占、挪用、挥霍集体财物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的目标定位及主要推进措施

1、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全县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ZUI终目标,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三者之间,农民增收是中心,农业增效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农村稳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的目标定位应考虑到我县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县份、农业大县的实际情况。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确定在4%至6%之间为宜。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强烈推进。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市场规律的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把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要依靠科技,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县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提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基础。三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主动适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趋向,把鼓励自主创业和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化进程。狠抓劳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进程。健全市场导向的流动就业机制,通过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四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当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扎扎实实按农民需求解决农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多行业、多环节促进农业增效。农业生产上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种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着力构建五大农业技术体系:“良种繁育供技术体系,省工、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体系,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体系,农业防灾抗灾技术体系。二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扩大绿肥使用,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的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重点抓好标准化粮田建设、外向型农业建设、升级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建设。建设稻麦两熟标准粮田4万亩,秸草还田、有机肥施用和平衡施肥技术在全县160万亩粮田推广。建成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亩左右,出口创汇农产品比重达20%以上。每年引进新品种30个以上,推广1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两次;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种植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技术;大力推广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积极开发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林牧渔方面着力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生猪、家禽、意杨、水产打造四个“十亿元”产业,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十一五”期间计划争取各类开发项目投资亿元,改造中低产田万亩,新增灌溉面积万亩,新增排涝面积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780万公斤。农业机械方面围绕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农机装备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推动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加大新式农机具推广力度,重点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化工程、三麦精少量播种工程、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和多种经营机械化工程、农产品低温烘干、保鲜、深加工机械化工程。

3、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农民负担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切实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的收取使用,强化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督办查处,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逐步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县镇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促裁机构,及时搞好土地承包矛盾的处理工作;提高结办纠纷的执法手段,提高结办率,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使之达到家喻户晓。切实加强土地承包的微机化管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进一步强化制度组织建设,定期规范地进行村务财务公开,组织群众对村级重大村务财务事项及时进行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定期组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检查和督查,不断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水平。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按照财政部新颁发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切实规范村账镇代理的运作程序。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和农村财务管理薄弱村清理整顿,及时对财务信访问题进行调查处理。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村级债务化解。

篇八: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1、推进农业园区建设。xx年我镇结合新市镇规划,对我们的农业园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和修编。着重规划了金桥村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和滨江村高效特色农业园区,其中金桥村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聘请江苏省农科院进行规划编制,已经在乡镇评审修改稿,在市里评审1次,正在定稿。规划面积2750亩,分四个功能板块,有设施农业区、大田作物区、水上娱乐区和农业科普展示区,旨在打造“蒋巷村”模式,实现农业向规模集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滨江村高效特色农业园区规划面积3500亩,旨在利用长江资源和特色农产品,打造以长江为品牌特色的高效农业、特种农业园区,紧紧依托中国淡水渔业中心的科技和项目支持,打造成为省级或者国家级的高效渔业特色园区。今天上午刚刚市里与中国淡水渔业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镇作为其中一个产业基地,专家领导去了现场做了初步规划和指导,随后就进行园区规划和设计,一些基础工程设施年底可以建设。

2、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我镇农田面积8000余亩,为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我镇与后巷镇合作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创建了3个千亩片,5个百亩方,高产目标700公斤。

3、做好高效农业大文章。1—9月份,我镇完成了高效农业面积2420亩,设施农业面积1600亩,高效渔业面积152亩。在我镇2个农业园区的引领下,高效农业面积还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4、加大土地流转,扩大适度规模面积。今年,我镇通过宣传和引进,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金桥村流转农田面积1200亩,由原先19个村民小组600多农户分散种植,现在交给2名会种田、有技术、懂经营的人种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体现。

5、推广机插秧,抓好秸秆禁烧,提高秸秆利用水平。我镇在机插秧

推进中,一方面依靠本镇农机手,另一方面通过跨区机插秧来服务,加快机插秧的推进。今年完成机插秧面积6500亩,完成比例81%。同时,我们抓好一年两季的秸秆禁烧工作,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

6、农业保险扩面,提高高效农业在大农业的保险比重。我镇三年来农业保险参保、投保率100%,小麦水稻两熟农业保险资金一次_清。在大棚蔬菜、设施农业保险上我镇也是第一个参保和投保。

篇九: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为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三农”服务质量和水平,扎实做好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工作,确保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我乡根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配强骨干,明确目标。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和所站等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协调解决人员、机构、经费、场所及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形成合力。

我乡把试点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现有服务资源的优化组合上,通过对已有的农村经济技术服务资源和政务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上联县公共服务机构,下触企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农村“六大员”队伍等基层组织的服务网络。变分散服务为集中服务,变各自为阵为协同互动,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构建起面向“三农”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

(三)构建平台,建设服务办公场所。

构建服务平台是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乡在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中,通过设置统一的办公场所,建立工作制度,添置电脑设施,链接互联网,设立服务窗口,规范工作程序等进行运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一体动作的服务体系。

(四)拓展服务层面,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和农户。

一是向村级“六大员”延伸。把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综治协管员、土地城建和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等“六大员”纳入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成员的培训教育,扩大其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空间,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延伸。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发展行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今年来,XX乡通过超大现代农业和一达水产养殖等这些组织为纽带,把信息、生产技术等服务信息传递给农户。

三是向示范户,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延伸。加强技术指导,发布市场行情等信息,组织和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五)健全制度,强化责任意识。

围绕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服务的.工作目标,着眼于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乡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工作例会制度。服务窗口建立与之配套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便民制度和岗位责任、目标量化、激励约束等干部绩效考评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二、工作成效

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行,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改善了干部群众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优势和农业区位优势,建设节水灌溉示范田,推广杂优水稻、旱薯高产栽培,同时,加强了田间病虫检查测报及防治技

术的推广应用;以农村道路、饮水工程、水利设施、绿化美化等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二)提升了农村自我服务自我组织的能力。

自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我乡顺利完成了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村级财务会计中心建设不断健全,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财乡管,逐步规范村集体财务票据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审计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三个中心”业务开展已进入规范化。

(三)推进了我乡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乡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行,为农技人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保证农技人员的专业专职服务,稳定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有效形式。同时,使我乡的工作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贴近群众的现实需求,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实现了各种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了过去乡镇机构膨胀、各自为阵、人浮于事的问题,营造了围绕发展、协同配合、搞好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乡镇机关的效能建设。

我乡一方面通过整合人员,对中心工作人员采取竞聘上岗、严格筛选,优中选优;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机构,对原有涉农站所进行精简合并、集中办公,较好地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机关效能建设,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加强了干部工作实绩考评,有力地推动了乡镇机关效能建设。

(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

我乡在试点工作中,以突出发展、突出创新、突出为民、突出务实为指导思想,利用三农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使干部和群众的接触更多、交流更频繁、关系更密切。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效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安定稳定与和谐。

篇十:法院三农工作总结

20xx年,我局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市委、市府提出的“八大民生工程”战略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农业项目攻坚,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将有关“三农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上半年“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石滩水库建设

(1)、农综项目建设情况

农综项目1-6月完成洞挖石方9636m、明挖土石方2200m、浆砌条石2064m、浆砌拱石562m、隧洞修凿300m,砼浇筑20xxm,完成投资410万元。

(2)、枢纽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情况

枢纽除险加固工程1-6月完成工程投资142万元。各标段完成的主要工程量为:

A标段:完成干砌条石1200m、土石方开挖702m、土方回填478m、c15砼浇筑245m、石碴碾压回填179m、砂卵石垫层369m,完成投资72万元。

B标段:完成溢洪道石方开挖190m,土石方开挖178m,浆砌条石154m,C25混凝土159m,钢筋制安4T,完成投资70万元。

2、重点项目(农田水利建设)

(1)人饮安全建设。全年规划解决农村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水利部门落实解决4万人,扶贫部门落实解决万人,以工代赈办落实解决1万人,国土部门落实解决万人(国土部门红层找水打井应完成4065口,由国土部门单独组织实施)。目前已解决万户,万人的饮水困难,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6%(不包含国土红层找水解决人口)。

(2)病险水库整治。全市应动工完成1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的病害整治工作,实际已开工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工程15座,完成挖填土石方万立方米,砌石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面板2860平方米,完成投资1860余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1%。

(3)其它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旱浇地保收面积万亩,对6个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资料进行了报审,全面完成了牛鼻梁、庙子岩、界牌村3个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新增灌面万亩。

3、地方电力。自发电量万度,比去年同期增加19%;供电量8237万度,比去年同期增加;调度电量8412,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总收入5331万元,比去年增加16%;上缴税金6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实现利润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7%;工业增加值5910万元,比

去年同期增加84%;综合线损率比年同期下降。

4、水土保持。完成水保方案审批3起;征收水保规费2万元;完成20xx年水保工作验收资料准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资金110万元。

5、水产工作。在扶农等地大力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渔业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万吨,总产值亿元,征收渔业规费5万元。

6、水政水资源工作。征收水资源费36万元,启动52万元的节水改造项目。

7、防汛抗旱工作。继续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制、部门负责制、技术人员负责制、防汛岗位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防汛工作责任制;修订和完善城区防汛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地灾害防御预案、水库电站防洪应急预案。落实专人防汛24小时防汛值班,加强了各型水库监管力度。抗旱打人工机井5口,建集中供水站2处,指导群众修建引水沟渠15公里。

8、、帮扶工作。联系帮扶沙溪办事处,建集中供水站1处,计生三结合帮扶10户,指导42户地震后毁损严重的民房重建工作。

9、招商引资。引进2个水产养殖项目,共计投资6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350万元。

10、其他工作。

(1)升钟水库治污工作。截止4月6日,全面完成升钟水库取缔网箱养鱼工作,对收购的万斤鱼种按照“一售三养”进行了处理,此项工作已全面完成。

(2)后扶工作。兑现后扶资金万元;完成(向省水利厅)100万元水库移民安全饮水项目的.资料编制和上报工作,到位资金50万元。

(3)地震灾后重建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局所有涉农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未因震而停工下马,同时对水利灾情和灾后重建规划及时进行了编制和申报工作;对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和排除,水利工程运行安全,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目前已对因地震灾害造成老观场万人饮水告急工程进行了整改;对凉水乡“红花水库”等6处因地震导致滑坡、坍塌、漏水等存在病险进行整治,对老观“红旗”水库等存在不安全度汛隐患的水利工程进行放水减载,制定了整改措施。对200余处农村饮水工程因地震造成的病害进行了及时整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三农”工作开展中,水利建设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村人饮安全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二是在农村开展项目建设,民办部分的资金和劳动力难以筹集和组织;三是科技兴农需要一定的科技手段和科技人才,由于编制、经费等诸多原因,难以有效引进和作用发挥。

三、下半年“三农”工作思路

1、做好水利工程、堤防工程、乡村供水设施、灌溉排涝设施、农村水电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方面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和帮扶乡镇民房毁损灾后重建工作。

2、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良品种,以助农增收为目标,走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完成石滩水库农综项目和大坝除险加固建设任务。

4、搞好人饮安全建设的扫尾工作和完善相关软件资料。

5、做好防汛抗旱有关工作。

6、注重质量,加快进度,尽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7、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利、水产等项目开发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