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0个生字,知道“我”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怎样变化的吗?你们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雹是怎么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会把这个答案告诉你。板书课题:我是什么。
二、新授: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注意下面几个字的读音:
助:翘舌音。不要读成z)
冲:翘舌音。不要读成c#ng
灾:平舌音。不要读成zh1i
3.学生质疑。
4.记忆字形。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比比谁的方法好。
2)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从旁点拨。
可以用熟字加偏旁记字法来记:晒、飘、冲、助、灾
会意法记字;浮、温
5.书写指导。
飘:左高右低,“风”的起笔点与左上“”的“横折”一边高。
帮:三个部件要写得紧凑。
害:第七笔“竖”上下要出头。
6.学生练习书写
7.作业展示,大家共同评议。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晒太阳 漂浮 温和 帮助 冲毁 房屋 灾害 灌溉 白袍 管理
二、新授: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我”变成了什么?是怎样变成汽的?又是怎样变成云的?
3)解词:“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2.看图学习第二段。
1)在这段中“我”是指谁?
2)云是怎样变成雨的?又是怎样变成雹子的?怎样变成的雪?
3)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段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自由提问。
3)小组讨论
4)教师引导大家弄懂下面的问题:为什么说水在池子里睡觉?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舞蹈?唱歌、开会又是怎么回事?
5)在这一段中,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4.学习第四段。
1)水为人们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
2)人们是怎样约束它的?怎样才能让它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5.指导朗读。
6.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说说。
三、完成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19 我是什么
探究活动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个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设计方案 篇3
一、考察活动领导组
组 长:吴枝明
副组长: 陈治军
成 员:査 丹 冯文彬 严芬芬 张 明 王国宏 徐华贵 唐祥国
二、考察日程及人员
1、日程:9月28日晚19:00 在梅林实验学校集合出发,经宣城(上高速)赴河南焦作。
9月29日 在永威学校考察、听课、交流。
9月30日早餐后,继续永威学校考察交流,中餐后赴影视城游览,之后赴洛阳。
10月1日早餐后,赴少林寺等地游览,后赴开封,游览开封府。
10月2日早餐后,游览包公祠,后返程。
2、人员:全校参加考察人员共计60人,配备1名导游,3名司机,一部大巴51座,一部金杯车13座。
三、出行要求:
1、必须携带个人身份证,否则不予出行。
2、带好换洗衣物、个人必备生活用品,适量饮用水和食品。
3、带好记录本、笔及相机、摄影机等考察器材及用具,不必携带较大体型的箱包。
4、服从安排,听从导游及学校领导指挥,注意乘车、住宿、饮食及考察旅游活动安全。
5、如身体有较大不适,请勿出行。如有晕车的,请自行备好晕车药及其它必须药品。
6、外出时要有组织纪律观念,严格遵守时间,听从带队领导的统一安排,禁止自由活动、单独行动。
7、考察期间要确保手机开机,遇紧急情况随时保持联系。
8、同行人员应团结互助,注意克服暴躁脾气,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心胸宽容豁达,礼让三先。
四、考察活动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组
组 长:吴枝明
副组长:冯文彬 査 丹
成 员:张 明 王国宏 徐华贵 唐祥国
现场处置组:吴枝明 冯文彬、査 丹、王国宏等应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面掌握事故动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协调指挥救援。
后勤组:唐祥国、徐华贵、张明。负责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按照救援方案,安排救护器材和物资,及时拨付处理事故所需的应急资金,负责全体人员的生活保障,保证人员有充足的食品和生活用品。
五、留校值守领导
负责人:陈治军
成
员:严芬芬 王镇(门卫负责)
梅林实验学校
20xx-9-27
活动分组:
总负责:吴枝明
1、中语(4人):冯文彬(组长),潘冬升,丁能雅,孙蓓
2、中数(5人):温秀智(组长),刘长宏,高燕妮,冯正江,冯寿琴
3、英语(7人):陈倩倩(组长),李俊兰,曹洁,陈美,吴艾红,付兰平,朱永燕
4、综合组(8人):曹颖(组长),杜爱萱,汤云波,何燕萍,鲍玥,赵盼,陈成,徐玉平
5、小语(11人):戴芹芹(组长),贾圆圆(副组长),罗先龙,王琼,侯艳艳,江文慧,徐曼,后先红,宣慧,王明星,周琴
6、小数(7人):王国宏(组长),刘义,钦慧敏,陈芳芳,王龙云,翟佳佳,朱小霞
7、体艺(6人):査丹(组长),张明,任杰,王文彦,张后坤,徐军
8、后勤组(11人):唐祥国,徐华贵(组长),陈正昂,江锡平,胡千文,庄秀星,陶凤,梅爱喜,李红梅,王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