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吧工作计划内容页

有关初中下半年工作计划三篇

2023-05-24 11:27:01工作计划访问手机版

初中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1

本学年我们要继续围绕“抓课程、抓课堂、抓评价”等关键环节,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研讨载体,以课题研究为先导,重心下移,聚集课堂,求真务实,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初中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2

本学年我们要继续围绕“抓课程、抓课堂、抓评价”等关键环节,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研讨载体,以课题研究为先导,重心下移,聚集课堂,求真务实,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初中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3

一、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

1.抓好师资培训

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方式,继续做好新课程备课培训工作。研讨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探索优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重点研究和指导农村初中科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结优秀个案加以推广。做好新课程骨干教师研究班的培养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通过省、市学科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三项评比锻炼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加强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

调查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新课程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时推广,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撰写20xx年度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与途径。重点深入乡镇教学第一线,加强农村新课改的指导工作,研究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召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做好校本教研联系校工作,规范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推进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推广优秀个案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3.推进新课程评价研究

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业评价,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评价宗旨,深入教学评价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研究,尤其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精心编制学业评价试卷,为教学提供优质学业评价材料。做好中考评价分析,召开中考质量分析会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部分教师个别访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重点了解农村新课程实施现状,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科学学科目标分类教学研究

科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预备周

29.4~9.10**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科学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市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待定部分教师

参加省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初中科学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市直九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实验中学市直九年级教师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市直八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外国语市直八年级教师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检测

1311.20~11.26初中科学教学调研(市直)待定

1411.27~12.3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待定九年级教师

1512.4~12.10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学员总结会议待定研究班学员

1612.11~12.17市直七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十四中市直七年级教师

1712.18~12.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待定部分教师

1812.25~12.31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八中研究班

培训班学员

221.22~1.28初中科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研讨会待定市直部分骨干教师

231.29~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定稿会议

242.5~2.11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